第一千六百零五章论证火器的重要性(1 / 2)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73 字 2020-05-27

无论东京道的战况如何,这场战事已经结束,姜时兴和张舟的奏疏同时送达神都城,虽然是有所准备,但当赵祯看到损失的时候依旧是心疼不已。

战死,重伤者达四万之众,这是宋军从未遭遇过的大损失,即便是狄青率军二十万出征黑汗也不过这么多损失罢了,但狄青麾下可是足足二十万人。

看着奏疏的赵祯心中一度怀疑,是不是张舟的能力不行,是不是他的火器搭配战术不如传统战术来的犀利?可姜时兴的奏疏打消了他的疑虑。

张舟的战术可堪完美,一举一动都符合军中的规矩,也是最优选择,那么问题就出在了契丹人的身上,萧捷率领的十万契丹人夺取了黑水军的盔甲武器,武装了整整一万人,而这一万人就成为撕开宋军防线的尖刀。

并且姜时兴着重的提到了契丹人的斗志,他们拼死不退,死战到底,有的人甚至与宋军同归于尽,拼杀惨烈之时,断臂而挥刀杀敌,扑敌之凶狠若噬人之狼也!

这是姜时兴奏疏之中清楚记载的,契丹人的战意仿佛一下子爆发出来,这种死战不退的精神如同宋军一般无二,强强相对,必有折损,难怪宋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更加印证了那句老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但赵祯相信,若是以张舟的想法,宋军全部装备火器,战况和战果会大大的不同,契丹人的战意也会被彻底击垮,因为他的总结之中提到了自己刻意留下的火枪预备队。

事实上他们才是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契丹人之所以被击退,之所以选择不战,最重要的便是这支数千人的火枪队造成的威慑。

赵祯一边看着奏疏,一边命令参谋军事院的官员在沙盘上复盘整场战争。

宋军作战之时,行军司马会记录整场战争的过程,什么时候主将如何用兵,如何变阵,如何出击,大军又是怎么战斗的,但这场辽阳之战有些出乎意料。

姜时兴的奏疏记录断断续续,这是因为当时宋军失去了军中的联络,有时候只能各自为战,这一点也会在沙盘上反映出来,并且进行推演。

大宋的军武院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有朝廷的将领,更有如同文官一样系统研究战争的军事文官,他们比较特殊,才学不输与文官,智谋不输与武将,但却不适合领兵作战,还需要勘磨。

于是这些人便成为赵祯总参谋部的一员,专程负责推演,估算,复盘战争。

所以赵祯才能真实的看到一场战争的始末,包括狄青对黑汗的征伐也是一样,只是赵祯没有兴趣复盘罢了,毕竟那场战争大宋是一直碾压黑汗的存在,一路上完全没有阻力。

但辽阳之战是个例外,于是便有了复盘之说。

可以说张舟最后的火枪队是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契丹人从未见过这种战术,火枪轮射之后,开始刺刀冲锋,赵祯甚至能想象出这一场景。

数千大宋将士,身着灵活的板甲,蹲立三排瞄准射击,在击发燧发枪之后,前两排的士兵以最快的速度移动到最后一排进行装药,前排士兵继续设计,并且向前移动。

这是一种行军式的射击方式,因为枪膛中增加了笔直的膛线设计,并且利用了米尼弹这种纸筒吹箭箭矢技术,所以大宋的火枪精准度高的有些吓人。

连赵祯自己甚至都能打出二百五十米上靶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更别说军中的火枪好手了,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火枪手,精度自然不用说,熟练的程度更不用说,更为重要的是速度。

这些火枪手所使用的燧发枪全部都是后装燧发枪,枪柄击锤前端是可以掰开的那种,只需要装填纸壳火药以及米尼弹便可设计。

若是说唯一的缺点,依旧是要清理枪膛,毕竟黑火药依旧不是最理想的发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