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
赵祯打算让各族团结起来,成为大宋的助力,同时也必将面临来自汉家百姓的反对和压力,这件事无法避免,也没有办法回避。
皇帝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百姓的大家长,所谓“君父,君父,如君如父。”对待自己的百姓就要负起大家长的责任。
百姓们抵触契丹人,那便是赵祯这个“大家长”要解决的最棘手问题。
萧挞里当然了解大宋,虽然双方是敌人,但却要比对方更加了解对方,这无论是哪个王朝都不能放松的事情,就像赵祯了解西方世界甚至比西方人更出色的原因。
站在棋盘外的人才会更加清楚的看清棋局,萧挞里便是如此,赵祯毫不怀疑萧挞里的话,这不是威胁和挑衅,是实实在在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也是这个女人故意让自己不自在…………
在亮之后,赵祯便狠狠地捏了捏柔软才在萧挞里的媚眼如丝中离开,这件事对契丹人和大宋乃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牺牲掉的也只是契丹人原本的文化和强烈的部族福
只要入了华夏,原本的部族归属感必会逐渐淡薄,汉家百姓的生活就如同一个强大的齿轮,不断的转动,不断的循环和前进。
契丹人在齿轮之外,他们不卡口,就会看着汉家百姓劳动,致富,赚取更多的钱财,过着好日子,享受美食和琳琅满目的商品。
相比之下,契丹缺然是更希望融入到这个环境之中,人都是有嫉妒心的,看着汉家百姓过着好日子,自己却难以融入其中,契丹人本身也是着急的。
赵祯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改变契丹饶同时也改变汉家百姓,如此才能让契丹人融入大宋。
朝廷的文书自然非常重要,赵祯不便过多的干预政事,但却可以下旨,皇帝的旨意在大宋依旧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而且旨意是直接发放到了三司的,三司的官员会根据赵祯的要求执行这份旨意,三司是大宋经济的主要监管衙门,他们的一举一动代表了朝廷,也牵连到每年的税收,所以大宋的商号对三司的敬畏是与生俱来的。
三司执行赵祯的旨意非但不是越俎代庖,相反还是极为贴切的,赵祯想要刺激大宋的商号吸纳契丹人,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对商号进行减税政策。
税收是最好的经济手段,也是调整大宋经济活动的主要办法。
赵祯的旨意一出,便在报纸上被大肆刊登,一时间神都城再次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汉家百姓对这种事情比对朝廷调整税费还要上心。
这就是赵祯期望的效果,引起轰动才是好事,让所有人都搀和到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难道不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办法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聊问题,只存在于解决的方式而已,办法总比困难多,汉家百姓对契丹饶排斥相比当年对辽朝用兵,夺取燕云十六州来根本就不算事。
让事情发酵,沸腾才是好事这证明他们理解赵祯的意思,知道赵祯是打算给予契丹人和汉人同等的待遇甚至还有贴补,也认同皇帝的权威性以及大宋的律法。
相反若是大宋上下完全不在意,那就明汉家百姓根本就不在意契丹人,也不在意赵祯这份旨意的可行性。
朝堂上的相公们大多明白赵祯想要作何处理,但这并不代表没人反对,六部之中便有相公反对此事,晏殊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常年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并且深谙华夏历史的晏殊极力反对把契丹人变成和汉家百姓别无二致的宋人。
在他看来蛮夷便是蛮夷,契丹人就是确确实实的北狄,他们不能进入华夏体系之中,因为他们祖先的发源不在华夏九州之粒
这样的思想是过于狭隘,但却代表了大多数儒家出身的人,他们的根本想法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