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
寇季出现以后,在寇季的影响下。
赵祯才发现,国子监和太学教授的只是学问,并不是为官之道。
为官之道,是如何带领百姓致富,如何带领百姓安居乐业。
而不是捧着一卷书,之乎者也。
寇季见赵祯不言语,就坦言道:“国子监和太学里教授的东西,只是让读书人们懂得如何做学问。却没教授他们为官之道。
朝廷开科取仕。
取中的进士大多分配到了地方当了牧民之官。
虽说朝廷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观政。
可到了地方,了解了地方情况以后,他们更多的人都是睁眼瞎。
他们是最基础的官员,他们都睁眼瞎了,他们治下的百姓能好?”
赵祯沉吟着道:“四哥这话是什么意思?”
寇季正色道:“最关键的问题还在官制上。朝廷开科取仕,取中的进士下放到地方以后,就不该直接担任主官。
应该让他们担任佐官,先学习如何牧民。
等他们学会了以后,再牧民,自然能事半功倍。
此外,朝廷官制混杂。
地方衙门的职能也十分混杂,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的治理地方。
一旦发生了什么大事,辖内的各个衙门都能管,也都可以左右推脱着不管。
如此一来,就会消极怠工。”
赵祯瞥了寇季一眼道:“咱们现在聊的是县学。”
寇季沉吟道:“这恰恰是县学推广的关键。地方官员职能不明确,地方辖地不明确。一些在两县交界处的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被拒之门外。
此外,县学一旦推广,更高一级的学府就得跟上。
朝廷如今正在大肆推广教化。
读书人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起来。
到时候,仅凭国子监和太学,是不可能容纳完的。
而我大宋境内,有路、府、州、县衙门,一些路衙门和府衙门的职能冲突,一些州、县衙门的只能也冲突。
一旦推广更高一级的学府。
归谁管,就会成为一个扯皮的事情。
还有,朝廷不可能将这么多读书人全部培养成进士。
所以读书人们到了县学以后,朝廷就应该想办法因材施教。
比如,自知科举无望,却又不甘心放弃读书的。
可以培养他们成为先生。
等他们学成以后,就可以分派到地方担任先生。
再比如一些有其他天赋的,诸如破案、医学等等,就可以培养他们去学习如何破案,学习医术。
他们出了县学以后,就可以进入到各级衙门,成为衙门里的捕快,惠民药局的大夫。
如果各地方辖地不明确,到时候在分派他们进入到地方的时候,肯定还会出问题。
而更高一级的学府,在培养进士之余,可以着重培养一些破案、学医等等的读书人。
他们学成以后,官家也可以分派他们到各地衙门和惠民药局担任更重要的职位。”
寇季提出的是一套相对完整一点的教育体系。
其中的好处,赵祯也知道。
因为此前寇季就跟他讲过。
比如学习破案的读书人,在出了学馆以后,就能进入到地方衙门担任捕快。
到时候稍微侧重一些贫寒学子,就能借此打破地方豪强对衙门里捕快等差事的垄断行为。
比如学习医术的读书人,出来以后进入到朝廷开设的惠民药局,既可以坐馆问诊,也能自己开设药铺。
朝廷在他们数量超过一定数目的时候,颁发一些行医的文书。
然后用行医文书约束民间的那些土郎中、江湖郎中行医。
借此将其中一些真正有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