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没细数(1 / 3)

次日,实验室中。

正在办公室统计需要申请专利的邱睿,思绪被小萌打断。

“报告主人,电池1号样品测试完成。”

邱睿放下手头的工作,有些激动的问道:“结果怎么样?”

“1号样品测试历时44小时35分钟15秒,共进行10组充放电循环,结果符合预期指标,具体数据已发送到您面前的设备上。”

邱睿赶紧看向屏幕上的报告,一边拨动鼠标滚轮,一边点头。

总的来说,1号样品的性能还算不错。

通过拆解分析结构,该样品成功撑过了首次充放电的剧烈形变,微观层级上没有出现空隙和裂纹。

负极上堆叠的锂离子也没有形成锂枝晶,而是被碳纳米管构成的笼子给束缚住了,只形成了一层褶皱。

当然,这种束缚也只是缓解,无法彻底解决锂枝晶问题。

性能方面,测试出的能量密度比预计的要稍微低了一点,只有496Wh/kg。

循环周期,则是随着锂枝晶的有效缓解,理论上达到了惊人的8000次!

不过影响电池循环周期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充放电条件、使用温度、电量保持与使用频率等。

实际循环次数可能会在此基础上打个八折。

但这已经足够惊人了!

这些数据是个什么概念?

想要理解,要先简单了解下何为电池的能量密度。

所谓能量密度,是指电池平均质量或体积所释放出的电能。

它是衡量电池存储能量能力的指标,提升能量密度一直是业界的追求。

在2012年这个时代,市面上主流的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在100Wh/kg以下。

电动车特斯拉的毛豆S,其搭载的电池密度也才75Wh/kg。

即便是十几年后,市面上的主流电池仍徘徊在250Wh/kg以下。

而496Wh/kg,已经超过了液态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

至于理论八千次、实际六千多次的循环次数,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寻常的铅酸电池在300到500次,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高一点,一般在700到一千多次。

就这还是在理想状况下。

比如水果手机的电池,虽然理论循环次数可以达到600次,但实际用个300次左右,电量就开始明显下降了。

六千多次,估计用到换手机,电池健康还能维持在95%以上。

再加上固态电池自带的高安全性、高充电速度等优势,1号样品体现出的性能已经不能单纯用“好”来形容了。

是太特么惊悚了!

可以想像,如果以后市面上的产品都换装了这种电池,那充一次电待机一个月的智能手机、能续航上千公里的纯电电动车等等,便不再是PPT上的美好构想。

到时候管他什么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绝对会被降维打击得连渣都不剩,被市场弃之如敝履。

邱睿很清楚自己这阵子忙活出来的这种固态电池,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要面对的困难。

有时,不是技术足够优秀,就一定能得到推广与重视的。

毕竟电池市场这块蛋糕太大,而且被既得利益者们瓜分的也差不多了。

这种能把所有电池踩在脚底下唱征服的新型电池,搞不好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还可能会威胁到人身安全。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古往今来饶是如此。

鬼知道那群万恶的资本家到时候会不会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