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第三天早上,董卓大军便徐徐退之,十万大军在一天之内,全数退入谍城,联军方面也没有出城追击,其中刘备多次提议追击,皆被赵云与曹操驳回。
五月初,从联军酸枣大营,传来了盟主袁绍的书信,袁绍邀赵云等人前往酸枣议事。
赵云看完书信后传阅于众人,自己则开启了前世赵平的历史知识,若是赵云没有记错,此次袁绍的召唤,乃是为了议立新帝,当然袁绍信中一字未提,只是言明商议未来战略。
后世正史上,袁绍在起兵前,曾与冀州牧韩馥密会,两人打算以献帝年幼尚且被董卓控制,情况难以预料,不知献帝生死为由,另立幽州牧兼太傅刘虞为帝,可惜曹操与袁术极力反对,从而此事作罢。
不过而今也偏离历史正轨,此事本应发生在二月,之后才有阳人聚之战,如今有赵云的存在,历史发生了混乱,也许袁绍认为时机未到,当下董卓在平阴吃了大亏,盟军行势一遍大好,叫袁绍窥得良机。
赵云见刘备与曹操皆已传阅,便朗声说道“当下贼军势弱,袁盟主在酸枣大营寸步不前,而今还邀我等议事,岂不是在浪费时机?”
刘备也接话说道“以当下的形势,就是傻子都能看出,联军已经胜券在握,只要袁盟主挥兵东进,一路攻占成皋、巩县、偃师,与我军、王匡军、孙坚军直逼洛阳城,董卓必逃入函谷关,再派袁公路从南阳佯攻武关,董卓便不得不放弃弘农郡,退至潼关以保三辅之地,加上西凉的马腾与韩遂,还有皇甫将军的旧部,董卓便是腹背受敌,其败亡也是指日可待,不知还有什么可商议?”
刘备之言也不是因为他眼光独到,而是之前陈宫的计策,只是行势不同,略微变动而已,在场众人也是知之为上策。
曹操也是微微笑道“天下之士皆以袁本初为首,此人却心怀私心不思进取,明知可以轻易击败董卓,却一直止步不前,在酸枣大营享乐观望,此次相邀恐又出了什么馊主意,不必去理会他也罢,不如你我联系孙文台与王太守,众军联合七八万共击洛阳城,那有不克之理!”
曹阿瞒一直认为,大将军何进之死、少帝刘辩之亡等一系列事件,皆是因为袁绍向何进出的馊主意所致,若非董卓、丁原等入京逼宫,也不会有之后的连锁事件。
针对阉党事件曹操的计策是,以何大将军之权,将阉党十常侍抓捕问罪名正典刑,并且不祸及其他宦官。
此策却没有得到皇帝与太后的同意,在法理上是先斩后奏,何进不予采纳,仍然是希望能获得皇帝的圣旨,从而执行袁绍的逼宫之策。
曹阿瞒一直耿耿于怀,历史上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此事也占了很大的因素。曹阿瞒评价袁绍其人,志大而才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多谋而不断,尚贤而多疑,如此评价非常的到位。
赵云叹了口气说道“我等汇聚于此,皆因袁本初启的头,我等志向相投,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况且众诸侯之前,已在酸枣歃血为盟,并共举袁本初为盟主,理当尊重他这位盟主。不管盟主因何事招唤,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当然行势所迫,你我三方不可一同前往,但也必须有一人做为代表才是!”
贾诩听罢连忙附和道“主公言之有理!以当前的情况,主公因勇猛而被董贼忌惮,所以此时决对不能离开平阴,而刘司马本是公孙将军部下,并不能代表公孙大人之意,所以眼下只有曹校尉最为合适,曹校尉与袁盟主乃是发小,深知袁盟主之秉性,必能以高贵之身与之周旋!”
曹操听罢啍了一声,并且白了贾诩一眼,显然他不愿意前往,却又无法反驳,只能以之表态,因为贾诩所言高贵之身,与别人常暗讽的阉宦之后,有些反讽的嫌疑,同时曹操已表态不愿意前往,而贾诩却又马上提出建议,岂不是与曹操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