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论战(3 / 5)

超级能源强国 志鸟村 4990 字 4个月前

不走正路的民企和国企。

童大林兴致勃勃的出门想办法去了。

没两天功夫,他就找了个老关系,拿钱疏通了一个《光明日报》的版面,尽管放在了第六版有点磕碜,但有总比没有好。

童大林就守在门房,等《光明日报》送到,翻到地方一看,就乐呵呵的去找周市长了。

市长大人也觉得不错,这年月要在中央报纸上发表文章是相当不容易的。正常的大报也就是8版,小些的还有4版的,去掉中缝的广告,剩下的版面真得精打细算不可。

国家级的中央大报,算上只有海外版的《中国日报》也就是8个罢了。全数加起来才64个版面,周市长的署名文章《三角债不足为惧》一篇就占了四分之一的版面,摊在全国范围,颇有些了不起。

周市长将报纸摊开在办公桌上,孤芳自赏的重新阅读了一遍,越读越有味道。

正准备说两句评价的时候,童大林突然揉揉眼睛,指着下面说道:“那不是苏城吗?”

“嗯?哪一个?”周市长的办公室位于三楼,正好能看到大门全景,不管谁进,都能看个一清二楚。顺着童大林手指的方向,能看到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人,全都穿着厚呢子大衣,缩头缩脑的。

“左边那个,我去给您提溜上来。”童大林撸起袖子,气势汹汹的奔了出去。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2月21日。苏城撰写的《三角债的危机》在《经济日报》发表。由于是热门事件,紧贴时政,又有大华实业的背景傍身。这篇文章出现在了二版。

紧接着,由笔杆子们撰写,苏城审阅的数篇文章,出现在了数家全国性报刊上,彻底引爆了“三角债”话题。

短短的几天里,关于三角债的稿件雪片般的投向各大媒体。

在国务院的摸底结束之前,三角债的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没有人真的清楚。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处于不同的地区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越是面向企业,处在上游的工厂,债务状况就越糟糕,如煤炭、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不讨债就发不出工资,自然觉得三角债可恶糟糕至极。越是面向终端用户,处在下游的企业,债务问题就越轻松,如家电、外贸、交通、电力等企业,往往是他们拖欠供货单位的款子,不仅现金流充沛,还能获得不少的隐性收入,于是就很难感受到三角债的危险,甚至暗自欣喜。

着眼于局部地区,重工业和原料企业多的地方,三角债问题就严重,轻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三角债问题就轻松。国家拨款的非生产部门人员,如军队和行政机关,倒是觉得手上现金的威力大增。

各方感受不同,也就有了媒体间的论战。

反对者并不止童大林和周市长。自觉轻松并觉得全国都轻松的高层不在少数。上至国务院。下至乡镇区县,不停的有人发表署名文章,抨击苏城和其他“危机论”者。

这些文章,或批驳、或宽慰,其中又以外经贸部的某领导的提法最有市场:“相信国家能够解决三角债问题”一度喧嚣直上云端。

就连秦筠私下里也觉得,三角债问题就算再严重,国家只要出面,就一定能处理好。

对此,苏城只能报以苦笑。任何政权,都有无法处理的经济问题。以中国现在的家底。要想处理三角债,就得由银行无限制的放贷,不仅再造通货膨胀,而且要承受更多的坏账和呆账。最糟糕的是。1990年的中国已经进入了通缩的通道,等于说,要想和平解决三角债问题,就得承担重回1989年经济的恶果。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1989年近乎崩溃或者已经崩溃的经济,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