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若 丽 允 津 因 意 外 订 婚(中)(1 / 2)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

……

……

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

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

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

……

……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

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

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

……

……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

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

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

……

……

……

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

……

……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

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

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

……

……

泮塘在西关,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

……

……

……

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

……

……

……

这里另外有一段故事了——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

……

……

……

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

……

……

……

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

……

……

地点:仁威庙

陶家二少爷(允津)眼看来到了仁威庙,俗话说:入屋叫人,入庙拜神。

于是,便向宋家大小姐(若丽)提议两人进庙参拜一下,以示诚心。

结果,在宋家大小姐(若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