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代就不同。
目前的景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
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
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彷品。
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
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从此可以看出,只是鉴定一件瓷器的底足,就有着太多的学问。
如果本身这些特征,都完美无缺,那就看更深一层的技术。
底足在制瓷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好几道工序的。
比如,足边修釉!
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
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
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
整体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
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
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
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彷品。
综合起来看,很多彷品的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
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
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真品的底足内,如果是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彷品没有。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文章,如果想要把明代的瓷器彷的好,那肯定要看胎土。
胎土原料对比,才是最主要的鉴定方法。
老瓷的胎质,是腐熟高龄土制成。
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观感干、酥、有老化痕迹。
新瓷胎制泥工艺与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机粉碎而成。
故现代瓷胎可表现为手抚有刺手感,有的虽然不刺手,但观感发湿、硬。
以清代糯米胎举例说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较,大米就是湿硬,糯米就是干酥。
但请注意,古来窑口甚多,胎质千差万别,不可以一盖而全。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对比,慢慢体会,找出差别,自可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