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茶杯了。
汉代饮茶风渐兴,此时较为出名的茶杯为耳杯,又名羽觞。
就是当年兰亭修葺时,王羲之写曲水流觞用到的杯子。
木胎漆器的耳杯,自溪水上游顺流而下,随机停在落座于河渠两旁的茶客面前。
谁能饮下这杯幸运水,谁便加上了去灾除祸的吉祥buff。
到了唐,就是茶瓯。
唐代茶文化盛行,人们采用煎茶的方式吃茶。
他们把茶饼碾成粉末,加入葱,姜,盐等调料,在水中煮沸,这和喝汤没什么区别。
为了吃茶方便,这一时期的杯子多为广口,容积也普遍偏大,简而言之像碗。
茶瓯是唐代最典型的插茶具之一,分为玉壁底,花口两类。
玉壁底的茶瓯,口沿薄平且外侈,底壁宽厚足圈较浅。
另一类,花口口沿常为五瓣花型,腰腹压印成五瓣瓜棱腹,足圈微微外撇。
满载滚烫茶汤的瓷杯,难免烫手,所以唐人便在杯下加个托盘,这也算是后世盖碗的前身了。
到了宋代,自然就是盏。
宋朝斗茶之风盛行,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皆以品茶,斗茶为风尚。
他们将茶末碾碎,调和成膏状后放入茶盏。
接着一边注水,一边以茶先在茶盏中持续搅动,直至泛起白沫。
黑翻茶盏利于观茶色,便于看茶沫是直观反映斗茶结果的最佳器物,而它便是后世建盏的由来。
元代之时,就是高足杯。
马背上的民族热情豪爽,删繁就简,他们就直接将晒干的茶叶扔进水中熬煮。
这样得到的茶汤,不但能缓解口渴,还透着丝丝醇香。
而高足杯,在元朝才得以流行,因为当时的贵族发现,此杯便于在马背上唱饮时持握。
无论是大规模迁徙还是征战沙场,马背上总是少不了这款高足杯。
等到了明代,就出现了压手杯。
明代茶道技法,走的是返璞归真,随泡随饮之路。
饮茶方式的革新,也让一批适合冲泡茶,便于鉴赏茶汤的茶器兴起。
明永乐压手杯,出道即巅峰。
外撇的口沿,压在手的虎口处。
下坠的杯身,落在掌心里,称手感十足。
敞口的造型,易于观察茶色闻茶香。
加厚的胎体,加高的圈足,延缓了背身的导热速度,茶汤不烫手也不会凉的太快。
不愧是永乐帝,融合历代茶客的心头好,乃造成此物。
而到了清代,生活就更加奢靡,所以出现了更加精致完美的盖碗。
清朝的饮茶习惯,简约澹雅依旧是主流。
但与其它茶器相比,盖碗尤受清朝人喜爱,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这是由盖,杯,托三部分组成的盖碗。
集泡茶,品茶于一身。
上盖不但可以防尘,撇口,茶托的设计,也避免了手被烫伤,极其方便。
所以,八旗子弟左手提鸟笼,右手拿盖碗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