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唐窑作品(2 / 2)

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很明显明代的这种瓶子很少见,特别还是明初的藏草瓶,就更加少见。

这一件藏草瓶高25.6公分,估价在两三百万之间。

价格不贵,这主要是因为工艺不太繁复。

此瓶磨盘口,细短颈,丰肩,收腹,浅圈足,呈现藏传文化中常见的藏草瓶形制。

口沿与颈中镶鎏金边,通过高低与粗细的变化增添视觉立体感。

器面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其上以红、白、黄、紫、绿等各色釉料,勾勒多种吉祥图桉。

口沿为花卉卷草,颈部缀吉祥八宝,肩上铺俯莲莲瓣,足沿环绕仰莲莲瓣。

最为显眼的腹部,则有饱满缠枝西番莲整齐排列,一展繁茂丰华。

这件掐丝珐琅盘口瓶,应为藏传佛教供器。

它造型别致,釉色艳丽,掐丝纹样线条流畅。

特别是图桉繁缛纷华,铜鎏金龙形装饰,灿烂夺目。

其上种种,都可以看做是点睛之笔,因为毕竟是展现出了当时宫廷珐琅作的高超技艺和辉煌成就。

而这一件十分少见,因为是出自明朝永乐年间。

之所以认为是明初,就是因为在明朝初年,也就永乐时期曾试烧制过青花藏草瓶。

而到了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藏草瓶还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者。

因为当年的景镇御窑厂,大量生产藏传佛教用具,并非乾隆帝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极深奥的玄机。

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始终重视、扶持藏传佛教,并以此作为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磐石之安”的重要措施。

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兴趣极浓,无疑有其深远的政治原因。

据文献记载,乾隆对藏传佛教非常虔诚,而且认识很深。

他每天打坐修持,甚至着三世章嘉教授他梵文和藏文。

只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一位有点作为、青史留名的皇帝,肯定是不简单。

当年为了拉拢人,乾隆皇帝可没少下功夫。

比如在1745年,乾隆就下令将其出生地的雍和宫,改为喇嘛寺。

次年彷桑耶寺,于承德建普宁寺,其后又彷LS布达拉宫,于承德建普陀宗乘庙。

1780年,五班远道东来,做法事祝贺乾隆七十大寿。

乾隆命人彷扎什伦布寺,于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其居停。

就是因为由此种种,所以藏草瓶虽无官款,却都会被认为是着名的唐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