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禁令(2 / 2)

明确的说法。

他们审查的原由在于品如集团当初从花旗银行拿到的一笔2亿美元贷款,认为这笔贷款存在违规操作。

洛修当初从正是从花旗银行拿到一笔2亿的贷款, 然后用这笔贷款从uber手中换取20的股权。

从现在看来, 这笔投资相当于借鸡生蛋。

自己一分钱不用出, 用你们银行的钱, 投资你们的企业,几年时间,获利几十倍。

但商业投资不能用结果倒推,毕竟谁都不知道当初那笔投资一定会成功。

如果投资失败,结果必然是洛修倒欠银行大笔债务,以及高额利息。

就好像我们都知道软银通过投资阿里赚了很多钱,但在当时,又有谁能够看得上阿里这个初创公司呢?

美国商务部不能阻止洛修卖出uber的股权,他们唯一能做的是,调查当初那笔2亿美元的贷款是否合理。

毕竟如果没有那笔贷款,也就没有后来uber的投资,也就没有现在几十倍的变现。

据说调查组已经入驻花旗银行,要求调取当年放贷的所有资料,审核每一步流程。

就连去年刚从银行退休的业务经理,也因为经手了这一笔业务,而被召了回来,要求配合调查。

消息传出来后,很多人都表示不乐观。

如果调查组真的抱着从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没有有什么东西能够经得起调查。

特别是这么大笔的贷款,银行原来制定的制度一定是非常繁杂的。

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会跳过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中资企业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很少有公司百分百按规定走完所有流程。

他们习惯了效率优先,为了追求效率,经常“先上车再补票”。

银行为了达成业务,也愿意配合企业,跳过部分繁琐的程序。

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帮助企业更快地赢得市场。

做同样一个业务,中资企业可能已经把产品投向市场, 并且经过几轮的迭代优化, 而外资此时还在争吵要不要去做。

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这种追求效率的特性帮助中资企业赢得一个又一个的海外市场。

问题就在于, 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做事方式, 往往导致灭顶之灾。

很多意气风发,想要在海外开拓一片新天地的企业,最终吃亏在这里,被拖进了无穷的官司当中。

而现在,品如集团也同样出了意外。

阴影笼罩在团队每个人的头上。

“你们有谁还记得当初拿那笔贷款时,有没有违规的程序?”

“我不知道啊,当时我还没有进公司。”

“这个项目是洛总一手经办,恐怕只有洛总才清楚当初是怎么一回事了。”

“那时候是公司在海外的第一笔业务,在海外连办事处都没有,在业务上很难做到没有一丝把柄。”

“这么说,我们这次恐怕真的凶多吉少了!”

……

说到这里,每个人心里都觉得形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