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人才的摧残更使得动画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
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华夏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在继承了《大闹天宫》的民族性格之外,技术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人物设计和意趣创意显然还是走的《大闹天宫》的路子,要知道这两部动画已经相隔十五年之久,那十年对动画的伤害可见一斑。
好在《哪吒闹海》的成功算是给华夏动画注入一剂强心针,华夏动画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
华夏动画的方向,就在于坚持从华夏民族美学文化的传统中吸取养分,剪纸拍成的动画片《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渔盆》,,以水墨画的意韵拍成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九色鹿》,画风借鉴敦煌壁画的《女娲补天》,借鉴云南民族图案的《火童》等等,无不透着华夏民族美学的荣光。
在华夏动画的长片作品中,华夏美学元素更是华夏动画的标签之一,如《天书奇谭》的背景绘制,就大有华夏古代绘画名家笔下的青山映聚绿水折痕的趣味。
华夏动画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华夏电影在世界上成就最高的类型之一,与华夏动画人坚持在华夏传统文化精髓中吸取养分,故事核心脱胎于民族性,文化之美与最具古典主义浪漫幻想气质相结合,才诞生了那么多至今仍为很多人念念不忘的文化精品。
80年代,华夏动画水平此前处于亚洲前列,但一直缺乏市场化操作导致动画创作出现缓慢趋势,而与之相对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大量商业动画被引进华夏,比如《变形金刚》、《米老鼠与唐老鸭》、《铁臂阿童木》、《蓝精灵》、《聪明的一休》等,国外动画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制作技术迅速吸引了华夏孩子们的眼球,从而对华夏的动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且因为制度上的僵化,华夏动画只有政府投资,然后由电视台采购,这直接导致根本没有更多资金注入动画行业,很长时间商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几乎代表了整个华夏动画,迟滞的制作周期、技术上的掉队、人才的流失、产量的低迷,这一系列的问题纷至沓来,直接导致华夏动画难以和产业化制作的国外动画相抗衡。
更恶劣的是在国人最为引以为豪的,在华夏动画中有着核心地位的文化传承被逐渐抛弃,动画片相当长时间里在国人意识里扮演着低龄、幼稚、无趣的形象,在这一贯认识之下,华夏动画进一步走向没落。
华夏动画在萎靡不振,隔海而望的倭国却涌现很多具有华夏元素的动画,比如鸟山明原著的《龙珠》,其主角就是善良而武艺高强的孙悟空车田正美的《圣斗士》主角之一的紫龙就是在华夏修行高桥留美子的《乱马》中乱马父子以及所有拥有变身功能的角色,都是在华夏的温泉乡掉进温泉才“妖化”的小川悦司的《中华小当家》索性就是讲华夏人在华夏的故事。
这充分的说明了,华夏文化其实有着无以伦比的魅力,然而我们自己却逐渐的摒弃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反而越发的向低龄化、幼稚化方向滑去。
显而易见的是,华夏动画要想走下去有两个问题必须破局,第一是需要找回国产动画的基因,即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摆脱低幼的刻板印象,提高影响力。第二就是动画必须盈利,才能吸引更多的动画人才。
要知道我们天然就有许多超级i,比如四大名著,比如封神演义,比如山海经。前人以其充沛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创造出了无数文化瑰宝,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对于我们的国产动画来说这就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大鱼海棠就是吸收了华夏文化诸多养分的优秀作品,只可惜走偏了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