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华夏的罗马(1 / 2)

“菜饭一毛五一碗,生煎八毛钱一两,再加三两粮票。”

六妮正在往嘴里塞属于她的最后一颗生煎,听到八毛钱一两的时候,筷子停住了。

八毛一两?一两四个?两毛钱一个?一毛钱一口??!!

一斤鸡蛋也就1块钱,她这么一顿就吃掉了整整一斤鸡蛋??!!

原本感觉还能再吃四个的马六妮同志,突然就觉得撑到嗓子眼了,生煎被筷子夹着从她张大的嘴里挪了出来,双眼死死盯着那大白胖生煎,怎么看怎么都像金子!

倒是沈春花的关注点不太一样,

“不要肉票吗?”

“不要,这是沪市。”林国庆摇摇头,“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每次沪市回来都能带块肉回来?”

沈春花:“……我以为是你出差给的肉票。”

“分的那点肉票也买不了那么大块肉吧!”

所谓的“全国保沪市,沪市保全国”可不是空话一句,

沪市第一次凭票供应猪肉是55年的时候,历时23天,后来因为生猪到货较多,第24天起便取消执行肉票了。后来是57年到64年期间,实在是全国猪肉紧张,才又执行了七年半的肉票。生猪资源一够便结束执行,

即便是十年动荡时期,他们也就76-79年那么三年是按人定量,凭票供应猪肉的,其余时间,都不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沪市70%的生猪都是由外省市调入。先是江、浙、皖三省为主要调运地,后扩展到鲁、赣、鄂、湘、川等地。

而沪市作为全国工业品制造大市,以这些生猪为互换物,往外省运各种日用工业品。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工业中心城市与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省市的互动。而沪市,年年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普通老百姓其实不一定能看懂国家政策,但是能不能拿到手里,能不能吃到嘴里的,才是最能切身体会的。

沪市,就是这个时代的华夏大地的罗马,对他们来说最困难的时候,可能也就是60年代那会儿,牛奶供应降低到一周一次。

而那个时候,在沈春花的记忆里,别说什么鲜奶、奶粉了她见都没见过了,能从河里捞到浮萍吃,已经是她那天极大的幸运。

或许是因为曼德拉效应,到后来,再说起这段岁月的时候,除了土生土长、结结实实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沪市人,估计谁来都是“怎么可能不要肉票?”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林国庆给杨师母掏钱的时候,沈春花还不死心的问了一句,结果杨师母点头,

“是覅的呀!阿拉没开店前也是在厂里上班的,我每天下班就去菜市场买一小块肉,今天肉片炒卷心菜,明天青菜炒肉,后天又是肉丝炒花菜,就是贵了点!不要票的!”

说起这个,杨师母的脸上还挂着身为沪市人的骄傲,却不知道这话给听的人,尤其是六妮。

所以,住在沪市,只要有钱,天天都能吃到肉吗?

站在路边车站等车的时候,对面弄堂里挤挤攘攘的,楼与楼之间,吊着无数根绳子,上面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裤床单,风吹过时哗哗作响,下面则是一排洗衣机挤满了小巷子,妇女同志们在里面穿梭忙碌聊天。

六妮木愣愣的问他舅,“舅舅,那是洗衣机吗?”

“是啊。”

“她们……每家都有洗衣机吗?”

林国庆往对面弄堂里眺望了一下,然后笑了笑,

“也不算每家吧,有些可能是共用的,不过的确比我们那儿多。”

“买洗衣机……不是要工业券的吗?”还有街上那么多自行车,沪市人怎么会有那么多券啊?

“嗨!那工业券本来就是从沪市发出来的,人家有那么多厂!肯定